早期的伊斯蘭教建築可能始於公元691年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 (Qubbat al-Sakhrah)的完成。它有很豐富的圓頂並使用了風格化的重複裝飾花紋(阿拉伯式花紋arabesque)。
清真寺當為伊斯蘭最重要的一種建築。姑不論清真寺的拱頂或其他建築架構是取自拜占庭或波斯薩珊建築,清真寺空間設計上最簡單的意涵便是,它是一個用來禮拜的場所,因此一個寬敞的空間,以及朝向麥加「天房」的壁龕便由此成為其內部最必要的規劃與設定。至於外觀上,用以分辨清真寺和其他伊斯蘭社會性建築的最重要部分,就是高聳入天的「喚拜塔」(minaret,請參見圖11),這也是為什麼當君士坦丁堡由東羅馬帝國易手給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四角被加上了四支喚拜塔後(請參見圖12),就立即從教堂的功能轉變成了 清真寺功能的原因。
清真寺(阿拉伯語:مسجد,馬新稱回教堂),是伊斯蘭教穆斯林禮拜的地方,詞根為「拜倒」的意思,因為穆斯林禮拜時需要拜倒叩拜。世界上第一個穆斯林禮拜的地方是麥地那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故居,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是麥加的庫巴清真寺,據說是穆罕默德親自率領人們用四天時間就建成的,《古蘭經》中稱這座寺是「從頭一天起就以虔敬為基礎而修建的清真寺」。
最能表現伊斯蘭建築特色的是清真寺和相關的宗教建築。早期的伊斯蘭教建築,以耶路撒冷的岩頂圓頂寺與大馬士革的大清真寺為例,均以基督教建築特色如圓頂、圆柱拱門、嵌瓷做來源,而且也建有供会众祈禱用的广大中庭。宗教建築一直要到哈裡發時代,伊芳拉克和埃及等地創建了多柱式的清真寺後才開創了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築物是在成列的圓柱上架設屋頂,其正方形或長方形的設計可做變動,亦即視需要可增列或移去支柱來擴大或縮小面積。塞爾柱時期和薩非時期(1501~1736)的伊芳朗採用不同的清真寺建築設計,該設計由4座面朝中庭的圓頂廳廊所組成。這些磚造的清真寺也聯用圓頂和有裝飾的內角拱。波斯的建築特色傳到印度後所產生的影響則可見於珍珠清真寺(1653)和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出自伊斯蘭和拜占庭建 築道統的奧斯曼建築則以位於土耳其埃迪爾內(Edirne)的謝裡姆清真寺(Selimiye Mosque,1575)為例,該建築中央有一大圓頂,也有細長的尖塔。至於非宗教性的伊斯蘭建築,最佳範例之一為西班牙格拉納達的艾勒漢布拉宮 (Alhambra,13~14世紀)。
相對於單一的伊斯蘭建築來說,伊斯蘭城市的整體規劃,無疑是更具有自己特色、且更完美地呈現神、人之間和諧關係的設計。作為集禮禮拜場所與信仰依歸的清真寺,自然成為城鎮的中心;而緊靠著清真寺,則是一連串具有其他社會功能的公共建築,包括市集(經濟中心,以土耳其為例,當地的許多市集都屬於室內市集,從 外觀看來也是一大型的多拱頂建築,請參見圖13);經學院(madrasah,教育中心);大廣場(戶外活動中心);公共廚房(用以賑濟貧民)、醫院(上 二者可謂社會福利中心)、公共浴室、商隊客站、蘇丹陵墓等等。所有這些建築,皆各自具有其社會功能,它們完美地被組合在一起,成為伊斯蘭城鎮的市中心面 貌。而這一連串相連在一起的建築規劃,在土耳其被稱為「庫裡耶」(k lliye)。
而伊斯蘭城市建築的顏色往往是單一的,如白色(北非及西班牙南部)或土色(如波斯、阿富汗等地),一致的顏色難免單調,但卻凸顯出一股靜謐的氣息,實際上,宛如人的驅體不過是人的生命在今世的暫住地,擴大來說,人們所居住的城市也同樣是一個人在今世暫時棲身的住所,一切以樸素為依歸。相對於城市建築的外觀,個人的居家內部,就顯得繽紛多彩,其所反映的,恰如真主所賜予人的最完美、崇高的人性一般。
倘若仔細觀察昔日的伊斯蘭城市,其設計時最大的追求的便是整個城市與自然環境的結合,舉凡建築取材、空間設計(光、風、影),都考量到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只可惜,這極其可貴的地方,卻已逐漸在西方文化強勢風靡全球的趨勢下遭到摒棄了。
補充音樂
伊斯蘭文學以4種主要的語言寫成︰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和烏爾都語(Urdu)。阿拉伯語作為揭示伊斯蘭教和《可蘭經》的語言,居絕對重要的地位。《可蘭經》 是穆民眼中優秀的文學典範。阿拉伯詩歌的基本要素延續了伊斯蘭教未創之前的模式,採用單韻(指一首詩中每一行均使用相同的韻腳之格式)和複韻(指將長短 音節皆安排為16個格律)。阿拉伯詩歌可以分為3種基本類型,其中厄札爾(ghazal)通常為情詩,是5到12節的單韻詩;頌詩(qasidah)則是 20甚至於100節以上的單韻詩,通常用來表達正式而精雕細琢的頌贊。波斯人以自己的語言,應用阿拉伯詩歌的類型、形式與規則進行詩歌創作,並且加以改良。他們也發展出新的詩歌類型──瑪斯那維(masnavi),此類詩歌是以一連串的有韻對句所組成。波斯人用它來寫作敘事詩(此形式並不為阿拉伯人所 知),代表作為菲爾多西(Ferdowsi,1020年卒)所寫的《王書》(Shah-nameh)。波斯文學依序影響了烏爾都文學與土耳其文學,特別是 關於字彙和格律部分。土耳其文學也具有豐富而獨立的民歌道統。伊斯蘭文學也包括了純文學的、教誨的和通俗的散文。最足以代表伊斯蘭散文的文學形式為瑪卡梅 (maqamah)體,這種文體用刻意經營而複雜的手法來講述相當簡單的故事,故事裡有許多隱喻、雙關語和其他文字遊戲。在通俗文學的領域中,最著名的作 品要算《天方夜譚》,這部著作集結了各個穆民地區豐富的神話故事。
伊斯蘭音樂為一種單音音樂,沒有和音,其特色在於節奏和旋律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以單線進行的旋 律為主展開各種裝飾,並且重視音樂名家的即席作秀。節奏和旋律的編排則遵循一定的規則或音階。伊斯蘭音樂利用微分音,亦即不完全均等的半音如四分之三音等 等,來達成旋律的裝飾效果,此外也利用小音程或大音程來獲致此效果。伊斯蘭音樂通常由一個小型合奏團演奏,即一名歌手和數名樂器手以獨唱和樂器的演奏交替 作秀。歌手或樂器手負責引導旋律,節奏則由打擊樂器負責,這包括有框架鼓、鈸、敲擊用的木棒。管樂器包括若吶(zorna,一種類似雙簧管的樂器)、不同 型式的笛子、長喇叭、號角以及與豎笛相似的雙管單簧樂器。不過,弦樂器最受人們喜愛,最著名者為厄烏德琴(ud),這是一種四弦或五弦的短頸魯特琴。此外 還有一些梯形樂器,如撒吐爾琴(santur),演奏時用兩根椽木製的小棒來敲擊琴面的金屬弦,以及用手撥的夸奴琴(qanun)。其他弦樂器還包括小提 琴和弓魯特琴,例如卡曼琴(kaman)、凱曼賈琴(kamanja)和拉巴布琴(rabab)。
建築-文圖
(圖片和文字一直對不齊,所以圖文的對照,皆依順序排列,不懂的可以直接問我)
圖1.2 麥加朝聖的穆斯林圍繞在麥加大清真寺的“天房”周圍祈禱(正中心)
麥加大清真寺(阿拉伯語:المسجد الحرام)的名稱來自阿拉伯語,意為「禁止(暴力行為)的清真寺」,中文又稱為麥加禁寺、麥加大清真寺。禁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城市麥加。禁寺圍繞著克爾白,它是全球穆斯林的每日的朝拜方向,也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地方。
圖3 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 (阿拉伯語: مسجد قبة الصخرة)是一個伊斯蘭教聖地;猶太人和基督徒稱為Har ha-Bayit (希伯來語: הר הבית)或聖殿山 —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標誌之一。687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發阿布杜勒•馬里克建造。數百年來,歐洲遊客稱之為奧馬爾清真寺.[1]穆斯林相信圓頂清真寺中間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見到真主的地方
圖4 阿格拉的泰姬陵,是沙賈汗為其妻子所建造的陵墓,代表了印度莫臥兒伊斯蘭建築的最高水平並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圖5 敘利亞大馬士革倭馬亞清真寺中做禮拜的穆斯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